近日,廊坊市一起因房屋买卖引发的事件,因当事人两次被采取强制措施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廊坊市民陈女士在经历两年多的司法行动后,不仅未能解决与开发商的民事争议,反而两度陷入追责漩涡。
据悉,2019年12月1日,陈女士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,支付了706599元购房款。后陈女士认为开发商擅自变动设计规划,要求退房,从而产生合同纠纷。在历经一审、二审败诉及多次向相关部门反馈未果后,陈女士于2023年8月赴京反映情况。2023年8月8日,陈女士被拘留37日。最终,在家属支付十万元保释金后,陈女士获释。
2024年9月,有关部门提出“案结事了”处理方案,并承诺协调开发商解决问题。2025年2月7日,陈女士被再次采取强制措施。2025年3月,在案件证据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,对陈女士作出3至3.5年的量刑建议。
陈女士及其代理律师认为,在未补充新证据的情况下,作出与案件性质明显不符的量刑结论,存在通过司法手段施加压力的可能。
截至发稿,廊坊市相关部门尚未就案件处理程序、证据认定及量刑依据作出公开回应。法律专家呼吁,司法机关应严格区分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界限,避免将司法资源异化为解决民事争议的手段,切实保障公民合法维权渠道。